影響深遠的碳達峰、碳中和“雙碳”
政策在這一年落地;而這一年,曾經名不見經傳的電池制造商寧德時代,成為了中國資本
市場上毫無疑問的市值龍頭。也正是在這一年,電動汽車的代表品牌特斯拉創(chuàng)始人馬斯克登頂了全球首富排行榜。
沒有人會否認,能源的變化正在帶來歷史性的巨變。
林伯強認為,在碳中和背景下,新舊能源的更替已經開始,當前我們應對變化的鑰匙,或許需要回到一個大家都熟悉的
問題上:電價的市場化。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專訪時,林伯強梳理了過去近二十年的能源體制改革和產業(yè)變革路徑,而在他的復盤中,價格工具的意義,在過去還是被遠遠低估了。
林伯強現(xiàn)任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、教授。作為行業(yè)老兵和參與者,林伯強見證了中國能源體制改革的艱難求索進程。
站在全球觀察視角來看,林伯強理解外界一直以來對改革進程未如外界預期的遺憾。但他認為,理解改革還是需要放在中國特有的國情之下。在他看來,盡管速度偏慢,但整體而言,
電力改革走的十分扎實。
2021年,在部分地方遭遇拉閘限電事件后,林伯強認為,理解這一事件,恰恰要從價格改革入手?!盀槭裁丛诠倘敝?,價格的調控作用沒有發(fā)揮?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?”林伯強認為,電價變化背后,還事關著高耗能和產業(yè)結構轉型。
在林伯強看來,電源結構能否實現(xiàn)低碳轉型,最大挑戰(zhàn)還是電力體制機制改革?!笆奈濉彪A段將是中國電源結構調整的關鍵期,也是確定可再生能源電力作為主體能源的重要過渡期。
此外,對于處于初創(chuàng)期的
碳交易來說,林伯強認為,價格的市場化進程同樣是重要的影響因子。
2021年12月31日,全國
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完整履約周期正式結束。
按照上海環(huán)境交易所公示數(shù)據顯示,共納入發(fā)電行業(yè)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,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45億噸二氧化碳,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.79億噸,累計成交額76.61億元。
林伯強認為,這個數(shù)字還僅僅只稱得上是開始。在他看來,目前的碳排放交易價格還處于極為便宜的階段,如果能夠通過碳交易市場的完善,來促進更多人參與
碳市場的建設,它所解決的不僅僅是新舊能源轉型所面臨的挑戰(zhàn),同樣能夠為個人帶來新的資產保值增值選擇渠道。
【對話】
不要走回頭路